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杜园春涌融优配
实习生 邵玉倩
对准大一新生而言,这个暑期的消费经历恰似一场特殊的“成人礼”——即将踏入大学的他们,正逐步掌握消费自主权。面对各种诱惑,尽早树立理性消费意识至关重要。
日前,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(wenjuan.com)涌融优配,对1337名准大一新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,树立健康消费习惯,57.3%的受访准大一新生提醒警惕受“面子工程”影响而消费;50.3%的受访准大一新生点明得分清“需要”和“想要”的区别。
徐婷婷即将成为北京语言大学的大一新生。她曾对一个物品心心念念许久,但拥有后发现并不适合自己,“我们应当学会理性看问题,去掉滤镜”。她指出,很多大学生想通过消费改变自己,但只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,才能“通过消费改变自己”,个体也会更丰盈。
“我前段时间听播客,有一期是讲财富的。当时我就想,这类内容太适合我们这些即将自己管理生活费的大学生了。”自那以后涌融优配,徐婷婷就下决心,“希望以后每个月都能存下点钱”。
陈茗是今年湖南益阳的高考生,考上了一所“双一流”院校。陈茗说,得益于父母对她消费习惯的培养,自己很早就有了合理规划支出的意识,“他们每周给我一定量的零花钱,不限制用途,但超了不会补。所以我很小就知道得先买重要的,会思考什么是‘该花的’”。她建议,每月月初对支出项进行规划,分出重点项和额外项,对支出金额有大致了解,并留出一定的应急资金。
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麦尔旦江·麦麦提考上了首都医科大学。他觉得做规划十分重要,而且不能因为面子就想着“多花点钱也没关系”,“这种思维一旦形成,很容易‘刹不住车’。如果本月的支出到上限后,同学找我出去玩,我会讲明自己的开销情况,约好下次再去”。
徐婷婷觉得,想买一样非必须品,可以先放进购物车,过几天再来看,如果还想要再下单,这样可以减少一些冲动消费。她还准备下载一个记账App,把每一笔支出记下来,一段时间后进行复盘,提醒自己理性消费。
周明霜是北京大学在读博士生,已第三年兼任本科生辅导员了。她点明,养成健康消费习惯,归根结底要靠大学生的自控力,“每个人应给自己设定一个欲望满足的阈值,也就是消费上线。当必须得通过消费让自己放松时,也不能过线”。
养成健康消费习惯,59.2%的受访准大一新生认为要学会货比三家,不花冤枉钱;57.3%的受访准大一新生提醒警惕受“面子工程”影响而消费;50.3%的受访准大一新生点明得分清“需要”和“想要”的区别。其他主要还有:培养延迟满足的能力(46.6%),制订消费计划和预算(45.0%),关注商品本身价值而非单一的品牌标签(31.2%)。
参与调查的准大一新生中,招生录取批次为本科(含提前批)的占74.0%,为高职(专科)(含提前批)的占22.0%,为特殊类型(如强基计划、少年班等)的占4.0%。男生占44.1%,女生占55.9%。
(应受访者要求,徐婷婷、陈茗、周明霜为化名)
来源: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涌融优配
淘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